
“人文社会科学话语的国际书写与传播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研究”第二期专题工作坊举行
4月18日,由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教育部重大专项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媒介、路径、机制及其经验研究”课题组、德国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共同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话语的国际书写与传播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研究”第二期专题工作坊在理科五号楼346会议室举行。此为北京大学与罗莎•卢森堡基金会北京代表处2025年度合作项目活动中的一项,旨在提升2023年启动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系列研究报告”项目的学术质量与社会影响,同时也是教育部重大专项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媒介、路径、机制及其经验研究”系列工作坊的第八期。
会议现场
本期工作坊分为“案例介绍”“写作分享”“专题研讨”三个板块。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郇庆治教授主持本次活动并作专题讲解。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外交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内蒙古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的近30名师生参与活动。
在第一板块“案例介绍”中,郇庆治结合近年来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写作发表的成果,实例讲解了对会议主题尤其是如何做好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国际传播工作的理解体会。他特别强调,我们既需要在理论层面上深入理解国际传播本身,也要善于科学总结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国际传播的经验做法,比如主动增强国际传播问题意识并在其中找到(设置)恰当的国际议题兴趣点(“共情”)、国际传播主体渠道(人物、事件、传媒)和国际叙事(故事性)。
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李思齐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国际传播研究”这一主题作了专题报告,分享了她近年来参与教育部重大专项课题研究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的媒介、路径、机制及其经验等方面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心得。在她看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研究关涉到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国际政治学、国际传播学、话语分析学等多重领域及其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有效开展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与研究工作,进而实现对其中的核心理念、媒介路径机制、国际传播效果等议题方面的深入研讨。总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研究并非只是要深入或量化分析这一理论的世界性影响,而是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步骤。我们目前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还只是一个良好开端。外交学院董亮、山东大学李慧明、大连理工大学王冠文分别对李思齐的专题报告进行点评,强调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国际传播研究还有巨大的质量提升与扩展空间,我们需要更加自觉地引入环境人文社科学科知识及其方法。
在第二板块“写作分享”中,福建农林大学罗贤宇聚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维度”,分享了他近年来对其中包括的重大论断、理论贡献及其对城市生态治理实践指导价值的研究成果;清华大学陈艺文从历史源流、话语属性、现实举措等三个方面,介绍了他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要概念内涵的理解与阐释;内蒙古工业大学宁琳琳围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分享了她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这一核心理念的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理解;中央财经大学李强全面介绍了当代中国的“生态资本化”理念、政策与实践的研究过程和主要成果,尤其是其中带来的理论挑战与创新意蕴;北京师范大学刘琦详细介绍了她对“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这一概念的政治与政策意涵的理解,以及进一步阐述分析中所面临的问题挑战。
在第三板块“专题研讨”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李雪姣汇报了她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这一重大命题的初步理解,强调将从“转型”理论话语与实践视角展开进一步分析;安徽大学余欢欢分享了他对作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要战略部署的“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学习认识,尤其是它所包含的明确目标要求与重点领域;华东师范大学何娟聚焦“生态环境法典”,谈了她对这一重要文献编纂背景历程与全球环境治理意义的看法;北京大学曹得宝分享了他对生态文明建设背景语境下“生态综合补偿模式”的理解,并强调要特别关注不同政策机制背景下的制度创新与实践路径探索;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崔莉以“‘两山’合作社”为例,介绍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的“生态银行”地方实践及其新进展。
在总结环节,郇庆治强调,无论是接下来研究短报告的撰写还是日后的学术研究发表,青年学者都需要自觉增强国际传播的问题意识与自觉。他代表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和教育部重大专项课题组对罗莎•卢森堡基金会的支持以及与会人员的分享交流表示感谢。
来源:北京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