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久高: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与核心经验
[摘要]1978年中国启动的改革开放,有着自身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中国共产党正是遵循了这些逻辑,在正确洞悉世界潮流和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开启了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五点核心经验:一是在坚持独立自主基础上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二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坚定走中国自己的路;三是在问题倒逼改革的境遇中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四是在党的领导、群众创造、社会参与的互动中凝聚改革的共识与合力;五是在改革与开放的互动中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法。当前,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改革开放的共识与合力,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让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融入世界文明并引领世界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基本逻辑;核心经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图分类号] D6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18)03-0030-08
[作者简介]王久高,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2018年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创造的成就和奇迹,令世界瞩目。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旗帜。中国缘何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它的内在逻辑和核心经验有哪些、今天的中国为何要倍加珍惜改革开放的成果等,对于诸多问题的追问和探讨,必将成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活动的热门话题。本文以大历史观的视角,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力图对以上问题提出管窥之见。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逻辑
如果我们把中国的改革开放置于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21世纪中叶这二百余年的历史时段来审视,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自身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
(一)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
1978年中国启动的改革开放,从更广阔的历史视野看,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西方、革新自强以期民族复兴和现代转型的延续,是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中国历史发展规律认识自觉的选择,有着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1.改革开放是近代以来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与西方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此前,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创造过多次辉煌盛世,曾是世界经济活动的中心。此后,中国屡遭西方侵略和蹂躏,最终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因此,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就面临着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双重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每一个中国人最大的梦想。但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残酷现实,让统治阶级内部一部分人和社会其他先进分子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并主张对外学习、对内革新,例如林则徐的“睁眼看世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开展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展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开展的“揖美追欧、旧邦新造”的革命运动,变革图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1921年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在1949年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成功完成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重任,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前提条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致力于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可以说,近代中国一直存在着学习西方、革新自强、追赶世界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内在动力。这种内在动力只要有了恰当的历史契机和牵引者,它就会催生历史性的变革。
2.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曾设想通过社会主义伟大建设实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规律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加上美苏两大阵营的“冷战”影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导致国家和社会内部活力不足,对外开放几乎中断,中国在寻求革新和融入世界的进程中再次遭遇挫折。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而且与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相比也落后很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经验教训基础上,充分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依然需要自我完善和改革,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执政首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改革开放促进生产力的解放,不断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1}因此,他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顺应历史发展和人民需要,拨乱反正,毅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再次把中国引领到现代化的大道和世界舞台中来,从而顺应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曾高度评价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新局面: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2}觉醒了的中国共产党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继续带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不断将改革开放推向纵深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并按照“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再次将改革开放推向新的台阶和水平。经过40年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日益缩小。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习近平清醒地认识到,中国进行改革开放,是对历史经验教训深刻总结的结果,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因此,在新时代,我们要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改革开放成果,并在进一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二)改革开放的实践逻辑
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质上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史。没有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探索和实践,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辉煌和奇迹。实践是改革开放的最直接的动力和源泉。
1.现实困境和问题倒逼出改革开放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犯了 “左”倾错误,导致在“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尚处于较低水平,人民生活相当贫困,国家几乎处于半封闭状态。面对现实的困境和严重问题,邓小平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可见,改革是迫于应对现实困境给党和国家现代化建设带来的严峻挑战。1978年冬,安徽省小岗村18户农民冒死签订的“大包干”协议,就是基层人民群众突破政策规定、触动改革的时代印证,从而掀起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重视基层探索实践,是以往改革发展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基层群众的实践往往成为改革最容易的突破口,一是改革的基层动力首要源于基层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一个个来自基层群众的新招、实招、硬招,破解着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和改革发展难题,其旨归是为了群众能获得更多利益,过上更好生活。二是国家行政权力一般只延伸到乡(镇、民族乡、街道办、苏木、民族苏木、区公所),像乡(镇)以下的基层地区国家权力的束缚相对宽松,基层干部和群众在落实和执行政策时都有一定的弹性尺度,这在实践中往往成为政策突破的窗口区,从而为改革的酝酿或启动创造了条件。在改革开放之初,安徽小岗村实行 “大包干”,浙江萧山鲁冠球兴办农机厂,安徽芜湖年广久创办“傻子瓜子”厂,浙江温州兴起各种小商贩行业,广西果作村成立村委会(今宜州合寨村委会),等等,这些新生的现象都是基层人民群众寻求突破现实困难,在实践中自发探索的结果,最终成为农村改革、民营经济和村民自治兴起的源头。随后,农村改革不断扩大并最终普遍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开启对外开放的序幕。因此,改革开放的启动是中国共产党在对现实有着清醒判断的基础上,尊重了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力的结果。
2.改革开放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得以全面深化和扩大
改革开放是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它不仅是一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思想变革和政治改革。改革开放不仅需要化解旧有体制带来的问题和困境,还需要化解因改革开放带来的新问题、新矛盾。而且,正如邓小平曾经预言的,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可以说,改革开放在实践的推进中产生的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计划与市场的争论、国企改革问题、非公经济地位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腐败问题、环境问题、食品药品质量问题、国家和社会安全问题等等。由于改革开放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党建等各个领域的全方位的变革,它催生的大量问题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毛泽东指出,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没有解决的矛盾,哪里就有问题。实践发展永无止境,矛盾运动永无止境,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改革开放就是在不断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得以全面深化和扩大,并不断取得辉煌成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共同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新政策的提出,等等,无不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敢于面对问题和挑战,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密切相关。在这个进程中,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新成为了改革开放的不竭源泉和直接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中国社会的活力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不断得到释放。改革开放也由以前靠地方干部和人民群众“摸着石头过河”转向顶层设计、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依规实践和创新。实践和创新的方法,就是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在破解问题中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习近平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4}因此,破解现实问题的实践,不仅构成了改革开放最直接的动力,创造出改革开放的辉煌成果,而且成为检验改革开放的试金石;同时,这些丰富的实践酝酿和诞生了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政策,并以此指导新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这种实践与理论的辩证运动中创造了世界奇迹。
(三)改革开放的价值逻辑
改革开放成为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最大共识,从根本上讲,它有着自身的价值内涵和价值逻辑。
1.改革开放深刻改变中国
中国在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改革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等全方位展开,由最早的谨慎启动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由最早试办经济特区,到进一步开放沿海城市,再到进一步扩大沿海开放区域,开发上海浦东新区,全面开放沿边、沿江及内陆省会城市,加入世贸组织,设立自贸试验区,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等,最终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面貌,而且大大提升了中国的综合国力,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生活资料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全面小康。截至2017年,中国人均GDP 8836美元,是1978年中国人均GDP220美元左右40倍以上;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974元,是1978年343元的75倍以上。中国连续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和全球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地位。2017年,我国人均出游已达3.7次,其中国内旅游市场为50亿人次,出境旅游市场为1.29亿人次,旅游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选择。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有活力的国家之一,近几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30%。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这些巨大变化和进步,让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
2.改革开放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价值追求的使命型无产阶级政党,它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深刻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中国共产党人实现自己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的必然抉择。中国的改革开放坚持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这不仅大大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而且必将促进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时,改革开放促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当前,中国共产党正按照“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宏伟蓝图,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深刻变化和辉煌成就,完全符合中国共产党的立党初心和宗旨。改革开放坚持以四项基本原则作政治保障,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理念和价值原则。它的根本目的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奋斗目标有着内在契合性。40年来,尽管改革开放在摸索和争议中推进,但它获得的支持远远大于非议和反对。即使今天中国的改革进入到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开放也面临着逆全球化思潮的挑战,但是中国共产党深化改革的决心坚不可摧,打开国门搞开放的气魄势不可挡。究其原因,改革开放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历史使命。
二、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经验
中国共产党在重要的会议上直接对改革开放的根本经验或基本经验进行过总结: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5}1998年12月,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十一个必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经验。{6}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用“十个坚持”总结了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十三年的基本经验。{7}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用“十个结合”总结了改革开放二十九年来的基本经验,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8}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这些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对改革开放进行系统总结的结晶。{9}如果把中国40年改革开放置于1840年至2050年二百多年的大历史视野中,再结合以上概括的总结经验的精神,我们可以提炼出中国改革开放最核心的五点经验。
(一)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基础上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地认知自己和外部世界,如何正确地处理好东西方文明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大国,曾长期处于世界的中心地位。但是,近代以来,中国却遭受了西方国家一百余年的侵略和蹂躏,直至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这种曲折的历史让近代以来的中国在对待自己与世界、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关系上,或是文化自负自大,拒绝与西方文明对接,甚至盲目排外;或是文化自卑,失去文化自信,主张“全盘西化”。从全球化发展的大历史来看,由欧洲诸国主导的第一次全球化(约1860年至1945年,主要特征是殖民侵略),中国不仅没有融入,反而是受害者。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主要特征是国际贸易),中国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后才参与进去。而这正得益于邓小平对世界发展形势和中国的基本国情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坚定地认为中国再也不能自我封闭,毅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此后,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不断推动和完善改革开放,从而将中国稳步而有序地带到了世界的中心。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有力地证明: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只要与世界潮流和发展趋势同步,与世界文明和科技交融,就会在世界的大家庭中发展得越来越好,同时也能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任何的固步自封、自以为是和极端民族主义等,最终都会伤害到中国自己。正如习近平指出的,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10}因此,中国要顺应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内在要求,顺应新时代世界发展潮流,秉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既不自卑,也不自大,吸收利用世界各国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不断促使自己融入世界,并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坚定走中国自己的路
中国改革的主要对象恰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以及在这个体制领导下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改革伊始,就面临着在旗帜和方向问题上的选择。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行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鲜明地指出,中国将毫不动摇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但是,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并不意味着现实中就有可行的道路。如何走出一条不同于传统社会主义的道路,领导者和改革者只能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探索和总结。1982年9月,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这个新命题实际上为改革开放开启和推动提供了历史依据、思想指引和精神动力。一是改革开放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与中国革命、建设的目标和目的是一致的,因而奠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依据,减少了改革开放的阻力;二是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不仅成为改革开放的根本指导思想和旗帜方向,而且成为凝聚思想和人心的精神动力。此后,尽管在改革开放的推进过程中始终伴随有完全“西化”或批评改革开放的极“左”声音,但中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丝毫未动摇过。即使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最低潮时期,中国依然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并将改革开放推向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中国共产党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并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的历史方位判断。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11}这是对改革开放核心经验的根本总结,包含着三层意义:一是改革开放从根本上讲就是探索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指导理论;三是中国必须走具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指引下,中国走自己的道路主要有三个方面含义。一是中国不会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的发展模式和现代化道路不同于任何一个国家,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以及新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探索出独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二是中国也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中国不会回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代,而只会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而为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出应有的贡献。三是中国既不会输入其他国家模式,也不会输出自己的模式。中国绝不会照搬西方现代化的道路,也不会要求其他国家照搬中国道路。中国主张世界文明的交流交融,彼此借鉴,中国道路只为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和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总之,高举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不仅确保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逻辑的内在一致性,有了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有了坚定的奋斗目标和促进共识的精神动力,而且为改革开放的推进和走中国自己的道路提供了理论指引和政治保障。
(三)在问题倒逼改革的境遇中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统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就是一部破旧立新、勇于探索和创新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性突破的政策或举措,几乎都是现实中的严重问题倒逼的结果。中国共产党在问题倒逼改革的境遇中始终坚持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统一。实践创新,主要鼓励大胆地闯、大胆地试验,用实际行动和举措开辟出一条新路子,找到一个新方法,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和完善,直至最终形成新的模式、政策或理论等。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小岗经验、蛇口经验、深圳奇迹、浦东经验等等,无不都是在大胆地实践探索中创造出来的。当然,实践创新不是蛮干或盲干,而是在一定的理论和政策指导下的一种有目的的实践创造活动。理论创新,主要对原有理论体系和方法作出新的突破,对新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性的概括和归纳。在思想理论创新方面,中国共产党主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新成果,并用以指导新的实践。在经济理论创新方面,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其他领域,各种理论创新皆有硕果。不同于西方其他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科学理论的指导,并依据实践变化,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这些理论成果,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作指导,同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富有特定时代的内涵,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寻中国道路的科学指南。因此,中国改革开放基本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问题倒逼改革,改革催生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新解决了问题,促进了发展,同时产生新的问题,新问题又呼唤改革和创新。在这个不断扬弃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带领中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并在实践中取得辉煌的成就。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在不断破解问题的境遇中坚持了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从而开辟出新的局面。没有这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改革开放难以成功。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12}。同时,要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13}
(四)在党的领导、群众创造、社会参与的互动中凝聚改革的共识与合力
中国改革开放最为鲜明的特色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政治保证。邓小平在改革开放之初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其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基本原则,因此就牢牢确立了社会主义方向的旗帜问题和领导核心这个根本的政治问题。中国改革开放的启动、推进、完善和深化,始终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这一强大的领导核心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政治认同、政治保障及其进度、深度和广度等,避免了无序、激进、混乱和无效等。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表现为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具体体现在思想、政治、组织上的领导。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并将人民群众的创造成果和经验上升到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是改革开放不断得以推进的又一动力。改革开放中的许多突破和创新,最初都是基层群众和干部克服困难在实践中探索和创造出来的。改革开放每一个重大历史进程几乎都是党的领导、群众创造与社会参与三者合力的结果,都是在三者的互动中形成了改革的共识和推力。这种独特的领导机制和动力机制的形成,主要在于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秉承的价值理念。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确保了执政党与基层群众和社会组织始终有沟通的机制和渠道。因此,这种领导机制和动力机制能够保证基层的创造、社会的民意和高层的决策的有机结合,同时能够激发各种力量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从而凝聚起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前行的强大合力。
(五)在改革与开放的互动中采取渐进式改革的方法
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鲜明特点是改革与开放互动,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中国改革开放总体上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领导的一场自上而下的现代化运动。改革开放的动力和推力主要来自中国内部。中国改革的启动最直接的动因就是旧有的体制已经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在生存的危机下寻求逆向突破。尤其对处于社会最基层的贫困人民群众而言,他们在生存的压力下时刻寻求政策突破的机会。因此,当“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内政治形势发生变化时,长期被抑制的社会力量开始暗潮涌动,人心思变成为了不可阻挡的潮流,呼唤改革成为了时代的声音。与此同时,中央领导更直接地感受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差距,更清楚地看到中国现代化的艰难。因此,对外开放、搞活经济成为了另一种化解现实困难的选择。1980年8月,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广东省深圳市经济特区正式成立。这样,改革与开放开始相向并行。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到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和人民公社制度的废除,从农村到城市逐步铺展开来,直至今日的全面深化改革。同时,开放从“三来一补”到引进境外资金、技术、设备、人才,从创办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再到逐步开放内陆城市以及沿边地区等,国门越打越开,最终走出一条“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之路。毋庸置疑,中国改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部压力的推动,得益于在开放中获得的资金、技术、人才、市场、资源和经验等。开放也得益于改革的推动和释放出的红利。改革与开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推动了中国发展与进步。
在改革与开放的互动中,采取渐进式的改革方法是改革开放成功的一个重要保证。改革开放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同时,“改革是中国第二次革命”。但是,改革开放没有采取暴风骤雨的革命形式,相反,采取的是一种渐进式平稳改革的方法。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改革作为一次新的伟大革命,不是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也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那种原来意义上的革命,也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改革开放是有风险的,方式方法错误,改革开放不仅会失败,而且风险会葬送掉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触动了旧有的利益,会带来抵制或反对;同时,改革开放开辟未知的领域,不确定风险更大。采取渐进式改革方法是尽最大可能减少阻力,控制风险,保持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从而为改革开放创造平稳的环境。三是改革开放没有参考经验,渐进式改革有助于探索和积累经验。改革开放是“摸着石头过河”,是在探索和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步推广。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开放从沿海到内地,都是在试点中逐步铺展开来,在渐进式改革中积累经验。总之,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不够发达、发展不平衡的大国,改革开放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宜激进而行。俄罗斯“休克疗法”式改革的教训令人警醒。中国在改革开放中采取的渐进式改革方法,为改革开放的平稳、有序地推进提供了重要保障。
结语
中国40年来蔚为大观的改革开放实践,不仅符合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内在发展的要求,而且有着自身的实践逻辑和价值逻辑。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坚持尊重历史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在正确洞悉世界发展潮流和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成功开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开放进程中积累的经验,从根本上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永无止境,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我们必须在汲取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定不移深化各方面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正在奋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当前,改革开放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世界局势正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各种利益羁绊和不确定因素都会加大改革开放的难度。为此,我们必须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打开国门搞开放,让中国在改革开放中融入世界文明并引领世界发展。我们深信,历史和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也必将改写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历史。
注释:
{1}{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11,150.
{2}胡键、岳宗.改革不停顿 开放不止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纪实[N].南方日报,2012-12-13.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74.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22.
{6}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50-264.
{7}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3-536.
{8}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0.
{9}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21.
{10}管克江、杜尚泽、丁汀.习近平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8-04-11.
{1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6.
{1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1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 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81.
原文发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年06月30日